本会宗旨和介绍
作者:孔一中 劉勝偉
“人”這個使用頻率最高的漢字,雖然只由兩筆組成,但《辭海》對它的解釋有口項;而以“人”字牽頭的詞語竟多達272條目。更令我們堂目結合的還遠不止這些,例如:“人性”這個詞,排272條目的第三位,不言而喻,“人性”這個詞的重要性與普遍性是十分突出的。
古往今來的學者,對“人性”的價值各有精闢的見解。德國的歌德有句多言:“你若要喜歡自己的價值,請發揚人性,去給世界創造價值。”法國的盧梭也曾告誡我們:“人性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,古往今來俱可見證。”我以為還是日本的乃目希典說得更確切:“做有人性的多認為不可能之事,乃人生至高之樂。”
生活的磨練使我深刻體會到:有人性的一定是人,是人的不一定有人性;人性是奉獻,不是索取,是拼博,不是享受。這是擁有人性的最低標準,是至高之樂的大事。
16年前,我出生在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。母親剖腹產大出血,醫生竟予之不理,原因是父親沒有錢交往院費,最後母親只能把住房抵壓出去,這才把媽媽和我從天堂硬拉回來。此後我一直在想,人性難道是用錢來衡量的嗎?翌年腹痛難忍,幾經手,身體孱弱。父親勞累過度,患了胸膜炎,無力照顧我的生活和學習,我成了到處流浪的“吉卜賽”人。寄居在鄰居和朋友家裏,靠火湯和稀粥餵養長大,他們對我蠻好的,所以人性在我心中有燃燒了火花。
清貧的家境使我嘗盡了人間的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。
學齡前,我把聽到的童話故事暗暗記下來,鸚鵡學舌般地講給病床上的媽媽聽。每當看到母親開心的笑容,我比喝了密還甜美。在朦朧中感到:回報母親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人性的一個撫慰。
小學伊使,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,由日記入手,逐漸培養了寫作和讀書的興趣。從三年級起,我就一直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各門學科。當我把獎狀捧給母親之時,喜悅中覺得發揚人性是一種快樂的享受。
10歲那年夏天,為了讓大病初愈的母親,排除長年臥床的孤寂,我用“小飛鴿”撲自行車馱她到野外散心。湛藍的開空,像一池倒映的湖水;清新的空氣,似醇酒的芳香,令人心曠神怡。我一邊吃力地蹬著車,一邊當導遊,向母親介紹農村的巨大變化。我的襯衫和後背貼在了一起,額頭上沁出一層汗球兒。爬上了一道陡坡,準備跨過一條鐵道。我彎腰了背,喘著粗氣,小心翼翼地行駛。突然,車子在水泥的路基上顛簸了一下,我的身體失去了平衡。就在車倒人翻的一刹那,我猛然側過身,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母親。母親安然無恙,我卻得眼前一黑,下頜被堅硬的鐵軌磕傷,殷紅的鮮血頓時淌了下來。母親潸然淚下:“好飛飛,媽難為你了……”我用手帕擦去母親腮邊的淚水,打趣地說:“磕破點皮,沒關係。不正好多了個‘酒窩’嗎?”
後來,我的下巴果然留了一首疤痕——充滿人性愛撫的愛痕。從這首值得自豪的孝痕上,我感悟到了人性的真正價值;如果沒有人性世界將一片黑暗,有了人性地球將處處充滿愛,我們因而要使人性發揚光大,讓人人都有人性。同學們!從我做起,發揚人性吧!
標籤: 兩岸三地心聲